• 2024年第4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43(3):0-0.

      摘要 (78) HTML (0) PDF 2.76 M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前言
    • 前言

      2024, 43(3):493-494.

      摘要 (78) HTML (0) PDF 885.11 K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秘鲁粉色蛋白石的物相组成及颜色成因

      2024, 43(3):495-50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1

      摘要 (121) HTML (0) PDF 10.23 M (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以及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不同深浅的秘鲁产粉色蛋白石样品进行了物相组成及颜色成因的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粉色蛋白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Opal-CT、坡缕石、石英和水,且水的类型较为丰富,包含了结晶水、结构水和沸石水。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及电子探针分析认为粉色蛋白石的颜色与坡缕石有关,且通过XRD定量分析坡缕石的含量,认为其与颜色呈正相关。综合紫外-可见光光谱、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结果分析,粉色蛋白石的颜色与坡缕石结构中的有机物醌和β类胡萝卜素及Mn2+有关,且Mn2+含量越多,颜色越深,同时提出了Fe3+对颜色的影响,发现Fe3+只出现在了深色样品中。

    • 热处理对黝帘石颜色的影响及其致色成因探讨——以坦桑尼亚黄色和蓝色黝帘石为例

      2024, 43(3):503-517.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2

      摘要 (134) HTML (0) PDF 16.78 M (2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坦桑尼亚的天然蓝紫色黝帘石(也被称为坦桑石)产量稀少,储量较低。然而,通过热处理优化改色后,黝帘石的经济价值会得到显著提升。但多年来,关于热处理后黝帘石的蓝紫色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天然的坦桑尼亚黄色及蓝色黝帘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00℃、400℃和500℃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并利用L*a*b*颜色参数对样品的颜色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热处理前不同颜色黝帘石的宝石学特征具有一致性,热处理后结果表明,500℃左右的温度是浅蓝-蓝色黝帘石的最佳改色条件。经过热处理黝帘石的蓝紫色调明显增强,通过调整温度可有效调控样品中的黄色或褐色调。黄色黝帘石在热处理后展现出从黄褐色到蓝紫色的独特变色效应,而400~500℃是这一颜色变化的临界温度范围。结合EDXRF、LA-ICP-MS及UV-VIS等多种分析手段,认为天然黝帘石的蓝色主要由V3+和Ti3+导致,黄色则主要由Ti3+引起,V/Ti值在天然黝帘石的成因机制中起辅助作用。此外,热处理后黝帘石蓝紫色调的产生与增加以及黄色→蓝-蓝紫色的转变与Ti3++V4+→Ti4++V3+的电荷迁移密切相关。

    • 缅甸抹谷紫方钠石光致变色效应脱色效率研究

      2024, 43(3):518-52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3

      摘要 (103) HTML (0) PDF 6.47 M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致变色效应是紫方钠石最显著且极具价值的光学特征。本文通过EDXRF、FTIR、UV-VIS-NIR、D65标准光源、照度计以及色度学方法,对缅甸抹谷紫方钠石光致变色效应脱色效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紫方钠石的主量元素为Na、Al、Si和O,此外含有少量Cl和S,微量元素可含Ca、K和Fe,UV-VIS-NIR光谱存在472、540和667 nm的3个吸收峰,其中以540 nm吸收强度最大,脱色过程中,其光谱吸收峰峰位不变,但强度随时间逐渐减小,540 nm吸收峰面积在0~80 s与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2=0.99);脱色过程中,当照度从5000 lx升高至30000 lx时,紫方钠石脱色效率明显升高,明度L*升高,彩度C*降低,色品a*降低且色品b*升高,色调由紫色向粉色调轻微变化,是电荷转移导致F中心被破坏的直接结果。

    • 祖母绿产地鉴别研究综述

      2024, 43(3):525-561.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4

      摘要 (265) HTML (0) PDF 38.32 M (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祖母绿是一种名贵彩色宝石,其产地来源对祖母绿价值的评定具有重要影响。祖母绿的产地鉴别因而成为宝石实验室的重要技术,也是宝石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祖母绿的包裹体、谱学特征和化学成分是常用且关键的产地鉴别信息,但随着祖母绿产地研究数据的积累,传统的产地鉴别方法备受挑战。文章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了全球各产地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包裹体信息、谱学特征和主微量成分数据,在综述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目前祖母绿产地鉴别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产地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和包裹体特征,划分了紫外-可见光-近红外(UV-VIS-NIR)光谱类型,揭示了各产地祖母绿的成分指纹信息,并以案例的形式阐明区分祖母绿常见重要产地的方法。全球尺度的对比虽然表明不同产地祖母绿包裹体种类多数雷同、光谱趋同、成分含量范围重叠明显,但也从包裹体出现频率、UV-VIS-NIR光谱样式类型、重水吸收样式和成分投图参数的选择上提供了产地鉴别的新思路。综上所述,文章旨在促进祖母绿鉴别技术的发展,为祖母绿的产地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 浅析歙砚纹理的成因及发墨机制

      2024, 43(3):562-57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5

      摘要 (86) HTML (0) PDF 14.62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及艺术价值。为探究歙砚特有纹理的成因和歙砚发墨机理,对江西婺源的歙砚样本进行了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能谱等的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歙砚原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绢云母、石英和绿泥石;歙砚的不同纹理形态受控于原生矿物的变质作用程度以及原岩的应力变形作用。结合镜下微观结构和砚锋机制,提出在发墨过程中石英提供了粗磨作用,绢云母和绿泥石提供了细磨作用。通过计算砚锋密度,认为歙砚属于高密度锋一类,从数值的角度定量评估了歙砚的实用属性。再结合自磨刃机理解释了歙砚能够长久维持“滑不拒墨”优异表现的原因。在与其他砚台的比较中,歙砚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两方面都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

    • 新疆阿尔泰库吉尔特伟晶岩海蓝宝石矿物化学研究

      2024, 43(3):575-591.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6

      摘要 (105) HTML (0) PDF 17.50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蓝宝石属绿柱石族矿物,产出于花岗伟晶岩中,其结晶过程可贯穿于伟晶质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岩浆熔体和流体包裹体的重要宿主矿物。库吉尔特伟晶岩是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地区众多伟晶岩脉中产出高质量海蓝宝石的LCT型伟晶岩。本文对库吉尔特伟晶岩中产出的海蓝宝石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示,在海蓝宝石中熔体/熔体-流体包裹体(MI/M-FI)和流体包裹体(FI)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 MI/M-FI主要集中在晶体的根部至中部,而FI则富集在边缘区域,说明该海蓝宝石的结晶过程经历了较为完整的伟晶岩岩浆演化阶段。测温结果显示,M-FI的均一温度>550℃,FI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20~400℃,盐度介于0~14%之间,密度为0.6~0.9 g/cm2,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在结晶学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基础上确定出海蓝宝石晶体代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的部位,进行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结果显示海蓝宝石为Fe元素主导致色,在海蓝宝石生长过程中Fe2+以Na++Fe2+→Al3+的通道-八面体替代模式进入矿物晶格使其呈现蓝色。在伟晶岩演化早-中期,海蓝宝石中碱金属(Li、Na、K、Cs)与过渡族金属元素(Fe、Mg、Mn)含量变化稳定,进入晚期这些金属元素含量陡增。结合该地区板块运动长期处于挤压俯冲环境,推测库吉尔特伟晶岩岩浆演化过程处于非封闭的状态,晚期仍然有深部岩浆房富集Fe、Mg、Mn的流体呈脉动式注入,导致原始热液流体成分发生波动。

    • 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的研制及其在筛分天然钻石中的应用

      2024, 43(3):592-598.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7

      摘要 (68) HTML (0) PDF 9.16 M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批量小颗粒钻石的筛查效率和准确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珠宝首饰观察鉴定仪(DDO),通过对激发光波长、工业相机等的选用和结构设计技术突破,以及对发光现象采集方式进行创新,实现了批量观察不同宝石间的光致发光现象和发光延迟现象差异等,从而实现对宝石高效检测。对20 000粒以上无色天然钻石、合成钻石和钻石相似品进行的DDO测试结果表明,98%~99%的无色天然钻石在紫外光激发光停止后的0.1~10 ms内可观察到的碧蓝色磷光现象,为天然钻石典型特征,合成钻石和其他无色宝石的发光特征(发光颜色、强度、持续时间、结构分区)明显区别于天然钻石,由此建立了一种通过观测包括荧光、衰减时间在100 ms内的连续发光(磷光)特征差异性作为筛分条件快速、准确筛分无色天然钻石的新方法。本装置提高了钻石鉴定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对天然钻石的筛查通过率可高达99%,对合成钻石和仿钻石的筛查准确性可达100%。

    • 不同种类珍珠在各种外界环境下的抗腐蚀性研究

      2024, 43(3):599-610.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8

      摘要 (153) HTML (0) PDF 11.80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珍珠进行加热、紫外线照射、汗液、沐浴露和防晒霜等腐蚀实验,分析了这些腐蚀手段对珍珠颜色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对珍珠彩度降低的影响最小,而防晒霜和沐浴露的腐蚀效应最大。金珍珠在各种腐蚀手段下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彩度下降。在珍珠腐蚀前后的化学成分分析中发现,各种腐蚀手段普遍导致珍珠表面Ca含量升高、Si含量显著降低。Mn和Sr的含量变化与珍珠种类和腐蚀手段相关。探究不同外界条件对珍珠色泽变化的影响,可为博物馆展览保存、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

    • 内蒙古黄岗梁不同色调鱼眼石的谱学特征及高压X射线衍射光谱研究

      2024, 43(3):611-618.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09

      摘要 (103) HTML (0) PDF 9.20 M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黄岗梁地区不同色调绿色鱼眼石样品的基础宝石学特征、 X射线荧光光谱(XRF)、 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不同色调绿色鱼眼石的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通过高压X射线衍射(HPXRD)光谱测试,深入剖析了该矿物在高压环境下的晶体结构特征,为揭示鱼眼石在地质运动中再次俯冲进入地壳后的稳定存在深度提供了关键线索。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黄岗梁地区的鱼眼石属于氟鱼眼石, Fe3+和结晶水的含量对绿色鱼眼石的色调深浅产生显著影响。在HPXRD实验中,随着压力的升高,鱼眼石的轴长和晶胞体积逐渐减小,特别是c轴的压缩率较a轴更高。在9.0 GPa和15.3 GPa两个压力节点上,观察到压缩率的突变,伴随着新衍射峰的出现以及旧衍射峰的分裂和消失。这一发现揭示了鱼眼石晶体在高压环境中发生的两次明显相变过程。本研究为鉴定鱼眼石、寻找矿物资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为鱼眼石在地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认识。

    • 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宝石矿物学及包裹体特征研究

      2024, 43(3):619-629.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0

      摘要 (99) HTML (0) PDF 11.42 M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电子探针、单晶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尼日利亚锌尖晶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包裹体特征。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呈完好的八面体晶形,强玻璃光泽、半透明,相对密度为4.48~4.61,折射率为1.792~1.794,紫外荧光灯下呈惰性。通过电子探针测试,计算其化学式为Zn(0.87~0.92)Fe(0.06~0.07)Al(1.98~2.01)O4。单晶X射线衍射揭示其为立方晶系、空间群Fd3m,晶胞参数a=8.089(2)Å,四面体键长T—O=1.953(4)Å,八面体键长M—O=1.912 9(19)Å。锌尖晶石的特征拉曼吸收峰位于418 cm-1和659 cm-1,分别对应Eg模式、高频T2g(3)模式。包裹体研究显示锌尖晶石含有多种矿物包体,包括闪锌矿、钠长石、白云母、石英、绿柱石、锆石和硅铍石,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尼日利亚锌尖晶石形成于富Li、Cs、Rb、Be和Ta等元素的花岗伟晶岩中。

    • 黑青和田玉宝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24, 43(3):630-64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1

      摘要 (123) HTML (0) PDF 14.80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国内市场出现了一种含有黄铁矿的黑青色玉石,主要产自新疆,属于和田玉中的稀少品种。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以及同位素质谱仪(MC-ICP-MS)对7块黑青和田玉样品的宝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颜色为墨绿-黑色,折射率点测1.61,相对密度3.08~3.17,摩氏硬度6.0~6.5,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同时还含有少量绿泥石、绿帘石、榍石、锆石、石墨等,具有典型的纤维交织状结构;红外与拉曼光谱特征峰显示与和田玉标准谱峰一致;样品中透闪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MgO、CaO和FeO,Mg/(Mg+Fe2+)值显示部分透闪石已过渡为阳起石;根据微量元素Cr-Ni投图判别样品为白云石大理岩型成因,稀土元素含量较少,呈左倾模式;推测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水,含少量变质水;样品中黄铁矿Co/Ni>1且含少量As、Se、Cu、Zn、Pb等元素,δ34S介于8.87‰~20.92‰之间,推断为岩浆热液成因且硫来源于岩浆与地层硫的混合。

    • 缅甸紫色翡翠的致色机理——光谱和色度学研究

      2024, 43(3):643-651.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2

      摘要 (167) HTML (0) PDF 9.99 M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色度学方法等多种手段,对55个缅甸紫色翡翠样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缅甸紫色翡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Na2O,含量与标准硬玉接近。色度学测试分析显示,缅甸紫色翡翠的彩度C*主要受色度值a*控制,而色调角h°主要由色度值b*控制。缅甸紫色翡翠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紫色翡翠主要由Mn3+致色,并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570 nm显示主要吸收带;Ⅱ型紫色翡翠由于Fe2+-Ti4+之间的电荷转移致色,在光谱540 nm和610 nm显示吸收。两种翡翠中均存在Fe3+的吸收峰,样品中的全铁含量决定其色调角及明度。

    • 黄-红色缅甸黄龙玉颜色和光谱特征的定量研究

      2024, 43(3):652-66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3

      摘要 (85) HTML (0) PDF 11.51 M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和X-Rite SP62手持式分光光度计对黄-红色缅甸黄龙玉样品进行了颜色特征、化学组成以及光谱学特征的研究,分析缅甸黄龙玉的颜色与光谱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缅甸黄龙玉主要由SiO2组成,含少量Fe、Cu、Cr等过渡金属元素,属于隐晶质石英质玉。在CIE D65标准光源和N9孟塞尔中性背景下,缅甸黄龙玉的明度与色调角具有高度的相关性,Fe含量的变化对其明度和色调角具有显著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一阶导数可以推断缅甸黄龙玉中针铁矿和赤铁矿的相对含量,且随着主波谷的位置向长波方向偏移,缅甸黄龙玉的颜色会从黄色调向红色调转变。

    • 黄色系硅化造礁石珊瑚的结构特征及颜色成因研究

      2024, 43(3):663-67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4

      摘要 (105) HTML (0) PDF 10.44 M (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些年,黄色系硅化造礁石珊瑚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美丽的颜色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为充分认识硅化造礁石珊瑚的结构特征及颜色成因,本文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偏光显微镜、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拉曼光谱仪对3块天然黄色系硅化造礁石珊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硅化造礁石珊瑚空腔区与隔片区石英颗粒的形态、种类及分布特征不同。当隔片和体壁所围成的空腔或是共骨之间的空腔足够大时,沿空腔内壁到中心,石英颗粒的种类和形态从不规则的细粒→他形的中粒→他形-半自形粗粒;当空腔受到挤压时,石英颗粒主要为他形或似纤维状的细粒石英。隔片区的石英颗粒主要为细粒石英。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黄色-褐红色的矿物经证实为针铁矿和赤铁矿,其中赤铁矿是黄色系硅化造礁石珊瑚的主要致色矿物。受造礁石珊瑚骨骼结构的影响,微观上针铁矿和赤铁矿总是以色素点的方式存在于极细粒或细粒石英颗粒的间隙,宏观上富集于隔片区和空腔边缘。

    • 福建云霄石榴子石宝石矿物学特征

      2024, 43(3):673-68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5

      摘要 (144) HTML (0) PDF 13.48 M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建云霄是我国重要的宝石级石榴子石产地,然而该区石榴子石的致色机理不清,制约了对其形成机制的理解及后续开发利用。本文选取7件福建云霄橙黄-橙红色石榴子石样品,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其谱学特征,使用电子探针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限定其主量、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云霄石榴子石主要为锰铝榴石,其颜色主要与二价锰(Mn2+)和铁离子(Fe2+)对可见光的吸收有关,Mn2+导致其主体呈橙色,少量Fe2+控制其橙红色调,微量Ti4+使其呈褐色调。福建云霄石榴子石样品核部锰含量相对较低而铁、镁含量较高,锰元素含量由核部向边部逐渐升高,且具有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左倾配分模式和Eu负异常,表明其形成于岩浆结晶作用晚期。

    • 巴西金刚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2024, 43(3):685-696.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6

      摘要 (70) HTML (0) PDF 11.79 M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结合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Diamond ViewTM测试,对巴西金刚石开展了常规宝石学、光谱学和荧光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巴西金刚石表面微形貌特征丰富,可见多种形态的生长丘,三角、六边或不规则形态的溶蚀坑以及塑性变形滑移线等特征。巴西金刚石以ⅠaAB型为主(90%以上),N含量在400×10-6~1700×10-6范围内,B心转化率介于15%~66%之间,具有高N含量和低-中等N聚集程度的特点。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样品内部均残余压应力或者结晶度较差。Diamond ViewTM发光图像显示ⅠaAB型金刚石样品具有蓝色和黄绿色调荧光;ⅠaB型金刚石样品为带有绿色调的蓝色和不均匀的蓝色荧光;Ⅱa型金刚石样品表现为暗橙色和蓝色荧光。

    • 河南绿色密玉的宝石学特征和颜色成因

      2024, 43(3):697-708.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7

      摘要 (149) HTML (0) PDF 12.51 M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南密玉是我国重要的玉石品种,属于显晶质石英岩。前人对于河南省新密市的密玉玉石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学研究,但其宝石学特征和颜色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河南密玉中的绿色系列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测试、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拉曼测试以及电子探针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密玉为结晶度较好的石英岩,主要矿物成分为α-石英,次要矿物有白云母、赤铁矿、石墨、金红石、电气石等;具有花岗变晶结构和显微细粒变晶结构;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可见明显的Cr3+特征吸收峰;密玉的绿色与含铬白云母有关,而含铬白云母的绿色则是由于其所含的微量元素Cr、V、Ni等致色元素引起的,绿色越深,Cr、Ni、V含量越高;随着Fe3+含量增加,样品的黄色调越明显。

    • 6种不同产地柯巴树脂的谱学特征探究

      2024, 43(3):709-718.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8

      摘要 (75) HTML (0) PDF 10.62 M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收集了来自俄罗斯、新西兰、婆罗洲、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苏门答腊6个不同产地的柯巴树脂,采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荧光观察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柯巴树脂谱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婆罗洲、苏门答腊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主要特征为存在3000~2800 cm-1范围内4个吸收峰,1732 cm-1肩峰和1708 cm-1吸收峰,888 cm-1处的弱吸收峰。新西兰柯巴树脂红外光谱主要特征为存在3000~2800 cm-1范围内3个吸收峰,1642 cm-1和888 cm-1处的弱吸收峰。马达加斯加、哥伦比亚和俄罗斯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相似,主要特征为存在与C=C相关的3处组合特征吸收峰以及1270 cm-1和1180 cm-1处的2个吸收峰。在长波紫外荧光下,婆罗洲和新西兰柯巴树脂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其他产地样品,马达加斯加柯巴树脂荧光强度最弱。由三维荧光光谱可知,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柯巴树脂中存在445、474、505 nm 3个发射峰,可被416、447 nm波长有效激发;新西兰柯巴树脂的最强发射峰位于385 nm,其最佳激发波长352 nm;俄罗斯柯巴树脂最强发射峰在399 nm,可被354 nm波长最佳激发;哥伦比亚柯巴树脂的最强发射峰为470 nm,被400 nm波长最佳激发;马达加斯加柯巴树脂的最强荧光峰在465 nm,被378 nm波长最佳激发。综合分析认为,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红外光谱特征可为柯巴树脂的鉴别和分类提供依据。

    • >非主题来稿
    • 太行山麻棚地区高Ba-Sr花岗质侵入岩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43(3):719-736.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19

      摘要 (93) HTML (0) PDF 18.64 M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克拉通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中生代时期在太行山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中酸性岩体。麻棚岩体位于太行山北段,侵位于新太古代片麻岩和表壳岩中,由中心向边缘分别出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前人已经对麻棚岩体进行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岩体成因类型和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花岗岩类型仍存有争议。本文对麻棚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和Lu-Hf同位素组成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麻棚岩体的地球化学类型、形成时代和岩浆源区性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棚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Na2O+K2O、Ba、Sr、LREE含量和K2O/Na2O值,较低的Al2O3、MgO、Rb、Nb、Ta、Th、U、Y、HREE含量和Mg#值,无明显的Eu异常,明显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属于高Ba-Sr花岗岩。新获得的3个不同相带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9.4±1.4、131.2±2.2和129.5±1.3 Ma,且具有相似主量元素组成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反映了麻棚岩体为同一期岩浆活动产物。Lu-Hf同位素测试分析数据计算获得麻棚岩体岩浆锆石的εHf(t)值为-27.00~-15.4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 358~1 765 Ma。麻棚岩体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

    • 赞皇杂岩翁城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砂岩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研究

      2024, 43(3):737-775.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20

      摘要 (104) HTML (0) PDF 42.88 M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常州沟组是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基底上最早的沉积盖层之一,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特征分析对探讨长城系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以及基底演化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赞皇杂岩瓮城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底部砂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碎屑锆石 U-Pb定年和LA-MC-ICP-MS碎屑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约为2500 Ma,推断其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变质基底,而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1822 Ma,结合赞皇杂岩变质基底普遍经历了1850~1800 Ma变质作用以及区域上上覆大红峪组火山岩中1635 Ma结晶锆石年龄,限定瓮城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沉积时代为1 800~1 635 Ma。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6.8~+5.2之间,相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峰值约为2820 Ma,结合赞皇杂岩已发表的2900~2700 Ma岩浆锆石和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结果,进一步表明2900~2700 Ma为赞皇杂岩地壳生长最主要的时期。综合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已发表的长城系常州沟组的沉积学与新的年代学数据,推测赞皇杂岩瓮城地区长城系常州沟组沉积于陆内裂谷盆地。

    • 湖北金银山锑矿蚀变矿物红外光谱特征及找矿应用

      2024, 43(3):776-786. DOI: 10.20086/j.cnki.yskw.2024.0321

      摘要 (94) HTML (0) PDF 13.93 M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南锑矿地区是我国重要锑矿产地之一,研究区内发现过大量锑多金属矿床(点)。目前随着浅部锑矿资源被开发殆尽,以往对中深部的找矿勘查仍未有新的进展,因此急需寻找一套快速有效的勘查方法,对该地找矿模型与预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扩大资源量和找矿成果。本文以金银山锑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SWIR)对于金银山锑矿ZK3101、ZK2701钻孔岩心进行光谱扫描,厘定获得了金银山锑矿蚀变矿物种类、组合、波谱参数等信息,并划分出蚀变矿物分带,分析矿化与蚀变矿物分带之间的关系。金银山锑金矿主要蚀变矿物有云母类、绿泥石类、碳酸盐类等,其中绢云母化带与成矿关系密切。通过计算绢云母族矿物Al—OH光谱特征参数,发现矿化部位绢云母结晶度(IC值)与Al—OH 2200nm 特征峰吸收峰位值(Pos 2200)出现低值异常(IC<2, Pos 2200<2205 nm),可作为有效的示矿指标。认为应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圈定锑金矿体,有效指导矿产勘查,降低找矿成本,提高勘查效率,实现找矿突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