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前言

      2011, 30(3):351-353.

      摘要 (1843) HTML (0) PDF 74.03 K (2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三江”喜马拉雅期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

      2011, 30(3):355-380.

      摘要 (2198) HTML (0) PDF 6.62 M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江"的兰坪、昌都、玉树、沱沱河地区发育丰富的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构成一条极具成矿潜力的巨型矿化带。综合分析表明,带内矿床形成于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环境,发育在大陆碰撞造山带内部的褶皱-逆冲带内,与逆冲和走滑构造控制的新生代盆地相伴。不同矿区均发育逆冲断层,矿体主要赋存于逆冲断层上盘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内,受与逆冲相关的盐底辟、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热液溶洞、白云岩化、灰岩破碎、矿前溶洞垮塌、与褶皱有关的密集劈理或断裂等构造或岩相变化控制。金属呈现Pb-Zn、Pb-Zn(-Cu-Ag)、Cu-Co、Cu等组合,其中,Pb-Zn矿床主要发育闪锌矿、 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方解石、白云石,一些矿床富硫酸盐矿物和萤石,也常见沥青,矿化以交代和开放空间充填为主;Pb-Zn(-Cu-Ag)矿床主要发育闪锌矿、细/灰硫砷铅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矿化以脉体或热液溶洞内交代/开放空间充填式出现;Cu矿床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Cu硫化物(黄铜矿、黝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脉构成。Pb-Zn和Pb-Zn(-Cu-Ag)矿床成矿流体以低温(<210℃)和高盐度主体 的盆地卤水为主,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富CO2、具相对高温(180~230℃)和低盐度 的变 质流体。盆地卤水中硫酸盐遭受细菌还原±有机热还原或仅经历有机热还原,为Pb-Zn和Pb-Zn(-Cu-Ag)矿床提供了还原硫,下伏火山岩和沉积地层中的硫可能是脉状Cu矿床硫的来源,它们的成矿金属物质均来自于上地壳。该带矿床是一套与岩浆活动无关的后生矿床,以世界上已知的矿床类型来划分,金顶、赵发涌、东莫扎抓、莫海拉亨和茶曲帕查矿床等Pb-Zn矿床及白秧坪东矿带的Pb-Zn(-Cu-Ag)矿床可归为类MVT矿床,白秧坪西矿带脉状Pb-Zn(-Cu-Ag)矿床和脉状Cu矿床可归为多金属脉状矿床。其中,金顶等类MVT矿床以其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部、受控于逆冲推覆构造等特点不能被已建立的MVT成矿模型所涵盖,成矿作用独特。

    • “三江”北段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格架与盆地演化分析

      2011, 30(3):381-390.

      摘要 (2002) HTML (0) PDF 4.43 M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序列、区域不整合面、岩性特点及分布特征等的分析研究,认为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由下而上可分为沱沱河组、雅西措组、五道梁组和曲果组4个向上变浅序列,构成两个完整的陆相造山磨拉石建造序列。盆地分析表明,古近纪—新近纪沱沱河盆地经历了前陆盆地演化阶段(56.5~45.0 Ma)→走滑拉分盆地阶段(45.0~30.0 Ma)→整体抬升,山间残留盆地阶段(23.5~16.0 Ma)→前陆盆地-局限盆地-山间残留盆地阶段(16~2.6?Ma)等阶段。根据构造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史认为,在雅西措组沉积早期,大约在45 Ma左右,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大的转换,由区域挤压增厚阶段转变为以板块间的侧向走滑作用为主,由此进入陆内板块汇聚演化阶段。从沱沱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演化来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脉动性的,整个古近纪—新近纪的沉积中4个区域不整合面和2个磨拉石建造序列是脉动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初始碰撞可能发生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时间在56.5 Ma之前。

    • 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研究

      2011, 30(3):391-400.

      摘要 (1873) HTML (0) PDF 1.06 M (3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外露头岩石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它们构成两套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同的岩性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第一岩性段分布局限,为滨浅湖相沉积;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和第五岩性段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环境;第三岩性段为面积分布广泛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产物。由于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及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各岩性段在盆地内的出露也不相同,总体反映盆地经历了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中期走滑拉分盆地、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

    • 囊谦盆地贡觉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2011, 30(3):401-408.

      摘要 (1873) HTML (0) PDF 394.38 K (2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详细观察描述砂岩宏观特征的基础上,对贡觉组碎屑岩骨架组分、常量元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砂岩的岩石学和物源特征,并指出囊谦盆地的沉积序列由下而上(Eg1~Eg5)具砂岩成分成熟度由差变好再变差的趋势。物源演变趋势分析揭示,沉积早期盆地北、西北部的构造运动强烈,为第二段(Eg2)沉积时期提供成熟度很低的碎屑物质,而第一段(Eg1)至第二段(Eg2)沉积时期长石含量降低而岩屑含量递增,构造强度逐渐增强,冲积扇-河流相处于发育阶段;第三段(Eg3)层序发育时,构造运动逐渐减弱,长石含量增高而岩屑含量逐渐降低,但盆地西北、北部继续遭受强烈剥蚀,东部和南部则下降接受沉积,并伴有岩浆活动,湖泊层序发育达到顶峰;第四段(Eg4)和第五段(Eg5)层序沉积时转而接受过渡型再旋回造山带区,长石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岩屑含量先降低后增加。

    • 兰坪盆地古近纪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环境演化

      2011, 30(3):409-418.

      摘要 (1971) HTML (0) PDF 1.73 M (3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兰坪盆地野外露头及相关室内研究,分析了区内古近纪的沉积环境、层序特征、沉积相展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古近纪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环境。沉积建造为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旋回:低位期,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造成兰坪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沉积了一套局限的湖盆相红色含膏盐细碎屑岩建造;湖扩期,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拉张应力场,湖盆扩大,大面积沉积了一套滨浅湖相紫红、砖红色砂泥岩互层沉积;湖缩期,受晚始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一幕的影响,应力场再次转变为强烈挤压,东西两侧造山带共同向盆地内推覆扩展,致使盆地范围明显缩小,仅在推覆体前缘形成一系列快速充填的小型山前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古地理编图显示,蒸发岩发育于低位体系域,与低位期的沉积充填特点和气候有关,极具有找钾盐矿的前景。

    • 玉树地区让娘贡巴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

      2011, 30(3):419-426.

      摘要 (2160) HTML (0) PDF 595.09 K (2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玉树地区出露一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其中,让娘贡巴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58.4±2.9 Ma,表明该岩石形成于晚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富碱,高TiO2、Fe2O3的主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5.09~5.52,与原始地幔相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K)及高场强元素(Nb、Ta、Zr、Hf)。综合研究表明,让娘贡巴辉长岩的形成环境为洋岛,这足以表明,至少在晚二叠世时,玉树地区已经存在洋壳。

    • 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带含矿斑岩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1, 30(3):427-437.

      摘要 (2200) HTML (0) PDF 731.25 K (3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成矿带地处青海南部地区,区内呈NW-SE向展布一系列新生代具钼铜矿化的岩体。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纳日贡玛、陆日格、打古贡卡含矿斑岩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三江"北段含矿斑岩主要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总体呈右倾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Sr-Nd-Pb同位素处于亏损地幔(MORB)与富集地幔的演化曲线上,被俯冲板片流体所交代的富集地幔可能为岩浆的源区。同时,"三江"北段斑岩源区同位素更向亏损地幔端员靠拢,而软流圈物质注入量的多少则导致了"三江"北段成矿带、玉龙成矿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以纳日贡玛大型钼铜斑岩矿床为中心的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带的确立,暗示在青海南部仍然具有寻找大型斑岩型及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的潜力。

    • 辉绿岩脉中的俘获锆石:地壳构造-热历史的“探针”——来自玉树混杂带辉绿岩俘获锆石的研究实例

      2011, 30(3):438-448.

      摘要 (2058) HTML (0) PDF 2.60 M (2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晶程度较低的基性岩如玄武岩、辉绿岩的岩浆锆石含量一般很低,不利于用锆石原位测年方法确定其成岩时代。但这类岩石可能含有俘获锆石,通过对俘获锆石的详细研究,可以推测基性岩浆通道周围地质体的演化历史,其作用如同穿越岩石圈上部的"探针"。玉树混杂岩带为一晚古生代混杂带,由变质-变形陆源碎屑岩、玄武岩、辉绿岩及辉长岩侵入体组成,脉状辉绿岩侵入到玄武岩中。从一件辉绿岩样品中分离了约130颗锆石,对其中72颗进行了SHRIMP及LA-ICP-MS原位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表面年龄范围在400~2 900 Ma间,明显老于其成岩年龄,表明玉树混杂带发育于古老陆壳基底之上。分析显示年龄谱具两个主要峰值: 500 Ma和1 000 Ma,与扬子地块年龄谱类似。该结果表明,玉树混杂带发育于东羌塘地块北缘,并不能代表成熟洋壳残留体;东羌塘地块与扬子板块具亲缘性。

    • 滇西剑川苦橄玢岩中单斜辉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11, 30(3):449-462.

      摘要 (2482) HTML (0) PDF 1.76 M (3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电子探针对滇西剑川的二龙和满元两个地区苦橄玢岩和苦橄质堆晶岩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单斜辉石属于普通辉石,具有贫硅、贫碱、高钙和低氧逸度的特征。在单斜辉石形成过程中,阳离子间普遍发生类质同像替代。单斜辉石温压计算结果显示,二龙和满元苦橄玢岩的形成温度(1 324~1 428℃)和压力(1.5~2.9 GPa)明显低于满元苦橄质堆晶岩的温度(1 439~1 462℃)和压力(3.0~3.2 GPa),二龙和满元苦橄玢岩的形成深度也比满元苦橄质堆晶岩的深度(99~106 km)浅,整体看来,剑川苦橄玢岩形成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来源较深,可能是软流圈沿断裂带上涌导致上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果,也可能是地幔柱活动所导致。

    • “三江”北段茶曲帕查矿区构造变形与铅锌矿化

      2011, 30(3):463-474.

      摘要 (1948) HTML (0) PDF 3.06 M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茶曲帕查铅锌矿床为"三江"复合造山成矿带北段的典型矿床,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欠缺制约了控矿机制的探讨。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重新厘定了矿区地层系统,进而修正了矿区构造框架以及变形历史,结合矿石结构的显微变形特征,对成矿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矿区近东西向的逆断层和其北侧的正断层(局部为不整合)奠定了矿区的主要构造框架,并将矿区分为3个部分:① 渐新世五道梁组;② 中二叠世九十道班组;③ 晚二叠世那益雄组。二叠纪地层褶皱明显,枢纽多变,经历了多期挤压作用叠加,新生代地层产状平缓。铅锌矿化与灰岩关系密切,受新生代伸展构造控制,开放空间充填特征明显。成矿发生在中新世初,为边破碎-边沉积-边成矿的过程。

    • 青海玉树东莫扎抓和莫海拉亨铅锌矿床与逆冲推覆构造关系的确定 ——来自粗晶方解石Rb-Sr和Sm-Nd等时线年龄证据

      2011, 30(3):475-489.

      摘要 (2374) HTML (0) PDF 2.24 M (2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玉树地区的东莫扎抓和莫海拉亨铅锌矿床位于青藏高原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夹持的羌塘地体东北缘,是"三江"北段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处于玉树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前锋带位置,但矿床与逆冲推覆构造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野外研究表明,方解石为乳白色,结晶粗,呈不规则状、囊状,被后期矿化所穿切,形成于挤压(逆冲推覆阶段)到拉伸(成矿阶段)的过渡阶段,是联系逆冲推覆构造与铅锌矿床之间的"纽带"。本文对该阶段方解石开展了Rb-Sr和Sm-Nd等时线方法定年,测定东莫扎抓铅锌矿床过渡阶段的年龄为35.2~35.5 Ma,平均为35.4 Ma,与其成矿时代35 Ma非常接近;测定莫海拉亨铅锌矿床过渡阶段的年龄为34.0~34.6 Ma,平均为34.3 Ma,与其成矿时代33 Ma也非常接近。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建立了玉树地区铅锌矿床从逆冲推覆阶段到成矿阶段的构造控矿模式:伴随着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青藏高原北缘中生代构造岩片向盆地中央推覆叠置,形成逆冲推覆构造(37~40 Ma),之后处于由挤压到拉伸的松弛状态,早期造山带流体、盆地流体混合形成巨晶方解石脉(34~35 Ma),最后,流体从造山带沿拆离滑脱带长距离向前陆盆地方向运移,运移过程中淋滤围岩的金属物质,并与先期造山带流体混合,形成富铅、锌的成矿流体,通过主逆冲断裂垂向沟通,进入浅部的反冲断层形成铅锌矿床(33~35 Ma)。

    • 青海玉树东莫扎抓铅锌矿床围岩蚀变和黄铁矿-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及意义

      2011, 30(3):490-506.

      摘要 (2015) HTML (0) PDF 9.76 M (2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玉树地区的东莫扎抓铅锌矿床是"三江"沉积岩容矿贱金属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床之一。矿区过去研究鉴定出多种蚀变类型和矿物种类,但不同蚀变在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矿物中元素含量特点、矿物相互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均不清楚,从而导致所指示的找矿意义也不明确。为此,作者进行了系统岩矿石光薄片的显微镜下鉴定、矿区主要硫化物——黄铁矿和闪锌矿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典型矿石中重要金属元素含量的ICP-MS测定等工作,以期为上述问题的认识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研究发现,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硅化和重晶石化4种类型,其中白云石化贯穿于成矿的前4个阶段,分布基本遍及矿区;黄铁矿化和硅化在S3和S4两个硫化物沉淀阶段发育,前者和铅锌矿化紧密伴生,后者主要发生在矿区主逆冲断裂以南;重晶石化在S2和S4两个阶段出现,但仅在矿区主逆冲断裂以南的多条断裂附近局限性发育。ICP-MS分析发现典型矿石中存在含量较高的 Cd。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在S3阶段,黄铁矿中S、Fe含量和S/Fe原子比普遍高于理论值,有一定量的As、Cu存在,Co/Ni比值一般大于1;闪锌矿中S含量和S/Zn原子比较理论值偏高,Zn含量较理论值稍低,有一定量的Cd、Fe存在;黄铁矿S/Fe和闪锌矿S/Zn原子比在流体活跃部位明显高于理论值;球形黄铁矿、草莓状和皮壳状闪锌矿从边部到核心某些元素含量存在规律性变化。在S4阶段,闪锌矿较S3阶段颜色浅,Zn含量低,S/Fe原子比高。综合岩相学特征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指出:在S3阶段,S源相对金属离子充足,黄铁矿沉淀之初热液环境稳定,随着闪锌矿的沉淀,含矿流体的温度、S离子活度和pH值降低,但Cd/Zn比增高,此阶段矿区存在两处流体活动中心;S4阶段流体较S3阶段温度低,硫逸度高。综合以上讨论,提出了在矿区和区域上寻找同类铅锌矿化的具体建议,并在矿区指出了4处具有找矿前景的位置。

    • 兰坪盆地北部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2011, 30(3):507-518.

      摘要 (2196) HTML (0) PDF 4.65 M (3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兰坪盆地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由数条矿脉构成,进而划分为多个矿段,过去对不同矿段的矿床地质及矿体矿化特点缺乏研究。本文在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显示,矿区主要发育中生代地层和呈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北东向3组断裂。不同矿段矿体均受断裂控制,对围岩岩性的选择性不强,矿体直接赋存于断裂带内(主要),局部容矿于裂隙、劈理和热液岩溶垮塌形成的空间中,后生充填成矿,形成角砾状、块状、脉状、浸染状矿石。不同矿段矿物组成和元素组合有差别,李子坪和吴底厂矿段以闪锌矿、细硫砷铅矿、方铅矿、灰硫砷铅矿、雄黄、雌黄为主,构成Pb-Zn-As-Sb-Ag组合;富隆厂矿段矿石矿物以闪锌矿、灰硫砷铅矿、方铅矿、黝铜矿系列矿物、车轮矿、辉银矿、汞银矿为主,构成Pb-Zn-Cu-Ag组合;白秧坪矿段矿石矿物以黝铜矿系列矿物、辉铜矿、黄铜矿、灰硫砷铅矿、辉砷钴矿、硫钴镍矿、含钴毒砂、方铅矿、闪锌矿等为主,构成Cu-Co-As-Zn-Pb组合。综合分析认为,白秧坪矿区发生过两次热液成矿事件,一期为古新世末—始新世初期以铜为主的矿化,另一期是始新世末—渐新世早期以铅锌为主的矿化,含铅锌成矿流体活化前期铜矿化在富隆厂和白秧坪矿段形成铅锌铜等多金属组合;成矿很可能出现在区域强烈挤压后的应力转换阶段,此阶段围岩开放空间发育,成矿流体灌入成矿。

    •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青海“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产资源成矿预测

      2011, 30(3):519-529.

      摘要 (1986) HTML (0) PDF 748.50 K (3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了青海南部“三江”北段斑岩型钼铜矿床成矿条件,建立了区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资源预测模型,并提取了相关成矿预测因子,采用分级证据权法对成矿预测因子进行了赋值,圈定了区域有利成矿远景区,对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表明,与斑岩型钼铜矿有关的矿床预测权重包括地层、岩浆岩、构造以及矿化异常等及其相关的定量化分析因子;依据后验概率值将研究区划分两个成矿远景区:纳日贡玛-东莫扎抓成矿远景区(Ⅰ)、阿多-结多成矿远景区(Ⅱ)。在两个成矿远景区内又可划分出A类铜钼矿有利靶区5处、B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C类铜钼矿有利靶区4处;利用丰度模型法估算青海"三江"北段区域内铜资源量为7 412 730 t,钼资源量为8 566 180 t。

    • 豆荚状铬铁矿床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11, 30(3):530-542.

      摘要 (2093) HTML (0) PDF 606.19 K (3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豆荚状铬铁矿床是工业上冶金级铬铁矿石的最主要来源,对于其成因研究依然是各国地质学家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着重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地质学者对豆荚状铬铁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最新研究表明,显生宙以来的豆荚状铬铁矿床具有一定的成矿专属性,主要赋存于蛇绿岩套底部(壳-幔边界,即岩石莫霍面)地幔橄榄岩中的一定层位中。世界上含矿的地幔橄榄岩普遍具有垂直熔融分带特征,即上部偏基性,下部偏酸性。豆荚状铬铁矿床与纯橄岩-方辉橄榄岩相密接相关,却很少见有豆荚状铬铁矿床产于二辉橄榄岩中。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作用经历了由洋中脊(MOR)扩张环境向岛弧体系俯冲环境的转变过程,而岛弧环境(岛弧、弧后盆地、弧前盆地等)是形成冶金级豆荚状铬铁矿的最为有利的构造环境。富铬铬铁矿与纯橄岩、玻安岩(Boninite)均为亏损地幔橄榄岩再次高度熔融的最终产物,而玻安岩普遍产于岛弧环境。虽然玻安岩不是铬的有效载体,但玻安岩的熔离促使铬铁矿达到进一步的富集。铬铁矿中的铬来自原始地幔,主要来自于地幔橄榄岩中两种辉石的不一致熔融及其对副矿物铬尖晶石的改造。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增高,地幔橄榄岩逐渐向富镁方向演变,而对应的造矿铬尖晶石也逐渐向富镁、富铬方向演变。

    • 内蒙古东七一山碱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2011, 30(3):543-552.

      摘要 (1989) HTML (0) PDF 527.17 K (3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七一山碱长花岗岩是内蒙古北山地区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本文在前期岩石学及成矿特征研究基础上,首次对其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进行了分析探讨。岩石富硅、富碱,贫Ti、Fe、Mg、Mn等基性组分,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Eu强亏损特征,δEu<0.1,Ba、Sr、P、Ti相对地幔显著亏损,而Rb、Nb+Ta、W、Mo、 Li等元素明显富集。两类碱长花岗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28.2±1.1 Ma,相关系数为0.999 9,ISr=0.709 79,说明岩体的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壳源特征。147Sm/144Nd值相对亏损地幔值偏高,而143Nd/144Nd值偏低,Pb同位素以富含放射性成因铅为特征。结合岩石学和产出环境研究成果,认为该碱长花岗岩是在燕山晚期,由区域钾长花岗岩浆在壳层挤压-拉伸环境中进一步分异演化形成的,先形成的是碱长花岗斑岩,构成了似斑状碱长花岗岩的外部相,而似斑状碱长花岗岩是在相对封闭且挥发组分和稀有元素进一步富集、结晶分异较缓慢的过程中形成的,由残余流体产生的自交代作用也相对更发育,导致形成与锂云母化、次生钠长石化和硅化关系更密切的铌-钽、钨、锡、铷等稀有金属矿化。以上认识对在北山地区寻找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属矿产,特别是铌-钽、钨、锡、铷、钼矿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