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哲 , 赵海玲 , 王盘喜 , 杨 霄 , 牛延宏 , 赵寒冬
2009, 28(2):97-108.
摘要: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 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10.3‰,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r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董增产 , 王洪亮 , 郭彩莲 , 徐学义 , 陈隽璐 , 何世平
2009, 28(2):109-117.
摘要:红花铺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位于奥陶纪草滩沟群之中,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奥长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属弱过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为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为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结果均显示其具典型的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上与一套岛弧型火山岩(草滩沟群)共生的特点,分析红花铺岩体形成于俯冲带的岛弧环境. 红花铺岩体已获得(450.5±1.8)Ma的单颗粒锆石U-Pb侵位年龄,属晚奥陶世,揭示北秦岭西段加里东期存在板块俯冲作用.
徐晓春 , 王文俊 , 熊亚平 , 褚平利 , 房海波 , 赵丽丽
2009, 28(2):118-128.
摘要:安徽石台地区发育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岩石地层单元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和黄柏岭组.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色岩系稀土总量不富集,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δEu=0.81~2.32,平均1.1;δCe=0.52~0.97,平均0.77. 剖面自下而上δCe值和δEu值规律变化,δCe值由大渐小再增大,但总体逐渐增大,δEu值总体变化则与之相反.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区早寒武世曾发生过一次明显的海侵-海退过程,黑色岩系为正常海水与热水混合沉积的产物,形成于缺氧还原状态过渡到半还原-弱氧化状态的过程中,沉积环境为干燥气候条件下相对较深的浅海斜坡环境.
2009, 28(2):129-134.
摘要:佳木斯地块西侧依兰地区出露一套洋岛型碱性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它由岩屑和细粒火山碎屑物组成. 火山碎屑岩在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的古洋盆闭合过程中,发生了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在岩石中形成了大量钠质闪石. 其中岩屑中的钠质闪石不定向均匀分布,普遍具有环带结构,核部为青铝闪石,边部为蓝闪石;细粒火山碎屑物中的钠质闪石定向分布,均为青铝闪石. 这些钠质闪石形成的温压条件相似,形成温度在300~350℃之间,形成压力在0.7 GPa左右. 根据岩屑和细粒火山碎屑物的矿物成分、钠质闪石的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火山碎屑岩的变形特征,推测这类岩石在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钠质闪石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钠质来源;在有足够钠质来源的前提下,形成钠质闪石的种类与体系的氧逸度有着直接关系,低氧逸度条件下形成蓝闪石,高氧逸度条件下形成青铝闪石. 这些钠质闪石的形成与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的拼合碰撞以及之后岩石的变形方式有关.
2009, 28(2):135-140.
摘要: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28种国产香烟烟灰及其中的两种香烟(绿南京和云烟)的卷烟纸灰烬、烟丝以及过滤嘴中的矿物成分进行了研究.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香烟烟丝中含有一水草酸钙石,过滤嘴中不含任何矿物,烟灰中的矿物主要是方解石,此外还含有少量石英、钾盐、钾矾、石膏等矿物. 这些矿物具有不同的来源:方解石来自卷烟纸,一水草酸钙石是烟叶生长期间自身合成的矿物,石膏是香烟燃烧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这些研究结果有可能为全面认识香烟致病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徐九华 , 张国瑞 , 谢玉玲 , 单立华 , 张绍俊 , 王平户 , 邹存海
2009, 28(2):141-151.
摘要:赛都金矿床位于新疆额尔齐斯构造带北西段,矿体受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控制,赋存于玛尔卡库里巨型剪切带内的蚀变糜棱岩带内. 构造-成矿流体早期以中高温、富CO2-N2等挥发分为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252.0~408.0℃;中期以CO2-H2O流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203.0~325.8℃,反映了中温热液特征;中晚期演化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盐水溶液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120.0~221.0℃. 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在3.53‰~5.88‰之间;铅同位素组成的206Pb/204Pb变化于18.0997~18.3585,207Pb/204Pb变化于15.4877~15.5790,208Pb/204Pb变化于38.1116~38.3551. 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是从深部富集的,在造山作用过程中从深部岩石通过热液萃取获得. 主要的金矿化与后碰撞造山的伸展构造环境有关,构造-成矿流体的演化特征与剪切带演化过程相吻合.
田 洋 , 卢宗盛 , 权英哲 , 司 勇 , 张华川 , 彭 松
2009, 28(2):152-160.
摘要:钙质夹层是控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沈95区块钙质夹层十分发育,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资料,识别并探讨了钙质夹层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研究表明:本区钙质夹层是早期无铁碳酸盐与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形成的两期夹层;早期钙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泛滥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晚期钙质夹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且一般位于砂泥岩接触带,厚层砂岩顶底部碳酸盐胶结物较中部高. 早期钙质夹层是沉积期、成岩早期,蒸发作用使富钙孔隙水中的钙质沉淀形成的;晚期钙质夹层是在有机酸作用下,Ca2+、Mg2+在烃源岩(泥岩)中溶解,再于储集岩(砂岩)中沉淀形成的. 根据夹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剩余油.
2009, 28(2):161-168.
摘要:东营凹陷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上部为一套优质烃源岩系. 通过分析烃源岩系典型元素和元素比值的变化特点,对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进行了研究.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区分出3类具有不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样品,结合Sr/Ba、Sr/Ca、Fe/Mn和Sr/Cu值对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的古盐度进行空间划分,结果表明沙四段上部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但沉积水体的盐度存在空间差异性,从古湖盆的边缘到中心盐度呈升高趋势,湖盆北部盐度较低. 这一认识将有助于分析该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和形成机制.
王芙蓉 , 何 生 , 何治亮 , 杨 智 , 武恒志 , 孟闲龙
2009, 28(2):169-178.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 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多集中分布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下约100 m的范围之内. 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泥岩中各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大气淡水通过永进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对其下伏地层物性作用不明显,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和孔隙发育主要与有机酸关系密切. 在有机酸作用下,早期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碎屑颗粒以及粘土矿物为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溶解的物质在酸性流体作用下运移至不整合面附近重新沉淀,造成高孔隙度和高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在深度上具有重叠的特征. 由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代晚而且储层未受到其他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明显改造,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面孔率呈互相补偿的关系, 表明了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破坏作用.
2009, 28(2):179-184.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汭水河露头剖面延长组长9—长7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例,重点讨论三级层序界面上下的砂岩储层成岩特征. 通过大量的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实验分析,发现汭水河延长组露头剖面层序界面对砂岩储层成岩具有控制作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内填隙物以浊沸石为主,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内以方沸石为主,孔隙主要为溶蚀填隙物形成的次生孔隙,界面之上面孔率好于界面之下的面孔率,有利于储层发育.
2009, 28(2):185-190.
摘要:用醇盐水解法、硫酸亚铁-硝酸钾氧化法制备TiO2光催化剂、坡缕石/TiO2复合光催化剂和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 TiO2复合光催化剂. 通过XRD、TEM、UV-Vis和MS分析光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形貌特征、对紫外可见光的漫反射以及磁化率,并以甲基橙为处理对象,对比研究了TiO2光催化剂、坡缕石/ TiO2复合光催化剂和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 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果. 结果表明:坡缕石/磁性铁氧化物的复合能降低复合光催化剂中锐钛矿的平均粒径,提高锐钛矿的分散性. 铁的复合是否提高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与催化剂的煅烧温度有关. 坡缕石的复合对光催化剂的最佳煅烧温度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