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1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罗布莎地幔橄榄岩的成因

      1999, 18(3):193-206. CSTR:

      摘要 (2128) HTML (0) PDF 3.03 M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泛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地幔橄榄岩是没有蛇纹石化的新鲜岩石,因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全岩化学分布探索其成因和地幔活动,是十分有利和简便的。最近几年来,利用岩石化学资料揭示远洋橄榄岩,认为它不是原始地幔岩经分或分离熔化作用萃取出玄武岩熔体后的直接残余物。罗布落蛇绿岩橄的镜下观察和岩石化学资料也证明,它不是原始地幔岩经局部熔化后的残余物,而且由来自更深层的地幔过渡带的硅酸盐超高压矿物底辟上升经熔取出玄武质熔体后,再次局部熔化后的残余物。局部化作用与地慢柱底辟上升有关。

    • 青藏高原库地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

      1999, 18(3):207-216. CSTR:

      摘要 (1647) HTML (0) PDF 1.70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库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奥陶纪末至泥盆纪初,由早期的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和花岗岩组成,成分上富碱,富K、Th、REE、Nb、Zr、Y,贫Ca、Mg、Ba、Sr、Sc、V、Ni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它形成于造山晚期相对稳定的拉张环境,是大洋板片脱过程中侵位的,由早先随大洋板块消减下沉的洋壳沉积物先后部分熔融而形成,。本次研究为地壳物质再循环至地壳提供了一种机制,并对探讨青藏高原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汉诺坝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1999, 18(3):217-228. CSTR:

      摘要 (2575) HTML (0) PDF 2.39 M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汉诺坝地区玄武岩具有以碧玄岩为先导、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浆多韵次喷发 的特点;从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Mg#逐渐增高,稀土元素丰度逐渐降低,轻稀土元素由较富 集到较不富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从碧玄岩到拉斑玄武岩浆的部分熔融程 度逐渐增高的产物,未发生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本文将本区玄武岩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经 典的地幔岩熔融实验紧密结合,提出了本区玄武岩的石榴石相地幔源区多旋回底辟递进熔融模 式。底辟上升熔融过程中,不同压力(polybaric)下所熔出的矿物相的不同控制了岩浆成分的变 化。岩浆的多旋回性和相似于OIB型的不相容元素蛛网图暗示了其深部热动力背景可能是先后 形成的同一地幔柱的多个地幔柱头部组成上地幔的多旋回底辟作用。

    • 湘桂地区泥盆系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1999, 18(3):229-236. CSTR:

      摘要 (1585) HTML (0) PDF 1.42 M (2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湘桂地区泥盆系钦防海槽和南丹-河池台盆及灵山-衡阳台盆中发育的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给出这些硅质岩为深水盆地沉积环境产物的解释,其成因类型既包括了正常沉积硅质岩,也有部分为原生热水沉积硅质岩,为证实丹治台盆及灵衡垮台 盆形成为线性走滑作用所致提供了新的证据。

    • 新疆萨吾尔山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

      1999, 18(3):237-242. CSTR:

      摘要 (1779) HTML (0) PDF 1.11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萨吾尔山存在两期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其Rb-Sr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314.9-320.3Ma和295-296Ma。结合其侵位的地层及其与火山岩的关系等确定这两种不同类型花岗岩的时代分别为海西中期和晚期。

    •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中锶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1999, 18(3):243-246. CSTR:

      摘要 (1753) HTML (0) PDF 721.14 K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和七种不同的相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岩中 Sr 和 Sr/ Ca ×1000 的比值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浅滩相向深水斜坡- 盆地相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盐矿物组分不同,影响了锶的分布;另一方面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成岩环境有关。因此,利用微量元素锶的含量和 Sr/ Ca ×1000 比值可以判别沉积相。

    • 南天山榆树沟麻粒岩地体的尖晶石研究

      1999, 18(3):247-254. CSTR:

      摘要 (1739) HTML (0) PDF 1.60 M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榆树沟麻粒岩地体中发育两类尖晶石:一类见于中、基性麻粒岩体中,其化学成分富 Al 贫 Cr ,属铝尖晶石,镜下为深绿色,呈半自形至他形粒状,与其它变质矿物共生,表现为麻粒岩相的新生变质矿物;另一类发育在空间上与麻粒岩体紧密相邻的超镁铁质岩体中,为铬尖晶石,镜下为深褐红色,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之间,为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稳定的残余矿物。后者属于 Dick 等人划分的 I 型尖晶石,它的存在说明超镁铁质岩体为大洋岩石圈地幔的组成部分。这两类尖晶石的特征一方面说明该地体遭受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改造,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榆树沟麻粒岩相蛇绿岩套属洋盆构造环境的直接矿物学证据。

    • 三种不同类型盆地煤中微量元素对比研究

      1999, 18(3):255-263. CSTR:

      摘要 (1495) HTML (0) PDF 2.13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选择阜新盆地海洲露天矿,山西大同煤田煤峪口矿和朔县和平朔煤田安太堡露天矿三种不同类型盆地的矿区进行煤中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初步阐述了断陷盆地,陆表海盆地和大型内陆争盆地煤中的微量元素特征,对比了这种不舅地煤中微量元素的差异,并提出了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泥炭沼泽形成时的沉积环境背景,泥岩沼泽相及盆地的物源区。

    • 矿物粉尘表面活性位及其变化分析

      1999, 18(3):264-272. CSTR:

      摘要 (1630) HTML (0) PDF 1.71 M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酸碱蚀,强机械力和极性分子等表面作用,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手段分析了7放物粉尘的表面基团裸露,转化过程,总结了矿物粉尘表面存在的基团类型及其表面活性位的分布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对讨论粉尘生物活性及矿物表面/细胞物理化学作用过程有重要意义。

    • 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关于矿物命名的程序和原则(1997年)

      1999, 18(3):273-287. CSTR:

      摘要 (1890) HTML (0) PDF 3.46 M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引 言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简称CNMMN)是由各有关国家矿物学团体指定的代表组成的,目的在于控制新矿物的引入和矿物命名的合理性,自1959年成立以来,其工作得到了国际矿物学界广泛的支持。CNMMN不希望将一套严格的规则强加于矿物学界,而是提供一套具有连续性的原则,以便于为新矿物的确认和矿物命名法的应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一致性的方法。现在所提出的原则可能会十分合理地应用于绝大多数情况,但是,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例外,如文中多次强调的,每项建议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 “全国火山作用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简介

      1999, 18(3):288-288. CSTR:

      摘要 (1407) HTML (0) PDF 314.70 K (2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