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北京地区中元古代及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学及构造环境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成分变化进行了论述,对酸度频率及岩浆系列进行了分析,对构造环境及拉张距离进行了估算,对岩浆的来源及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摘要:苏北榴辉岩至少存在高压壳源型(H型)、超高压壳源型(U型)和幔源型(M型)三类。其中H型榴辉岩的石榴石为铁铝榴石,具正环带结构,单斜辉石属低硬玉绿辉石,主要形成于晋宁期低温高压变质条件下的下地壳;U型榴辉岩含微粒金刚石(?)、柯石英及其假象等,发育放射状胀裂结构和正、反环带结构,石榴石为钙铝榴石,单斜辉石属高硬玉绿辉石,主要形成于印支期高温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的上地幔;M型榴辉岩的石榴石属镁铝榴石,形成于晋宁期高温超高压条件下的岩石圈与软流圈交界附近。
摘要:库鲁克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在片麻岩中出露较多斜长角闪岩类包体,其走向大致与片麻理的方向一致。通过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确定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并形成于两种构造环境。北部托格地区斜长角闪岩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近平坦型〔(La/Yb)N=0.66—4.23,一般在0.91—1.69之间;δEu=0.82—1.15,平均值为1.02〕,与洋脊玄武岩类非常相似;南部阔克苏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出LREE明显富集〔(La/Yb)N= 2.71—10.84;δEu = 0.81—1.07,平均值为0.95〕,具有类似现代岛弧或弧后盆地火山岩特有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它们的原岩岩浆来自长期亏损的地幔,基本未受到大陆地壳物质混染。
摘要:宁蒗地区喜山期斑岩带受近现北向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带控制,由壳幔混源型岩浆浆被动侵位耐成,总结上呈向北逐渐倾伏的趋势。该斑岩带斑岩属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类。通过对该斑岩带各斑岩体(群)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其为含铜斑岩或铜(钼)斑岩,具良好的成矿前景。
摘要:本文以表格形式列举了1993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批准并在各国矿物学杂志上发表的42个新矿物的中文英文名称、化学式及其他数据。数据依次为:矿物的晶系、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I、hkl)、物理性质(晶形、颜色、条痕、光泽、解理、发光、硬度、密度等)、光学性质(一、二轴晶,正、负光性,折光率,反射率,双反射,2V,色散,吸收性,多色性等)、产状、共生矿物等。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含挥发份和贫挥发份条件下U、Th的迁移行为及其对地球和行星演化的影响,并阐述了造成地球独特地质演化历史的原因。提出了U、Th在地球中的迁移模式以及该模式对地壳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和对生物发展演化的可能影响。
摘要:内蒙赤峰红花沟金矿田矿石铅的206Pb/204Pb范围为15.47—16.49,207Pb/204Pb为14.66—15.89,208Pb/204Pb为35.92—38.48。在铅同位素演化图中呈线性排列,反映出两端元的混合,即古老的基底岩石铅与古老的多阶段演化铅的混合。中-新生代岩浆岩和太古代片麻岩等岩石铅的206Pb/204Pb为17.3—18.1,207Pb/204Pb为15.4—15.7,208Pb/204Pb为37.2—38.2,与矿石铅明显不同,表明矿石铅来源与上述岩石无关。而含透辉石斜长角闪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铅范围一致或接近,两者间可能有成因联系。矿石铅可能主要来源于太古代基底绿岩建造之含透辉石斜长角闪岩。
摘要:雄黄是马脑壳大型超微细金矿床中的重要载金矿物,本文对其地质产状、光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雄黄属低温β-雄黄变体,具有亏As、含Sb、Fe、Hg、Au、Ag及晶胞参数较普通雄黄普遍增大等特点。晶胞参数:a0=9.357(3)A;,b0=13.581(4)A;,c0=6.613(3)A;,β=106°34′(2),V0=805.51(37)A3。据此,探讨了雄黄晶体中非主量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及其找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