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市口地区的紫苏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多为英云闪长质,其稀土元素具有强烈分馏的特点,K/Rb比值界于500—1000之间,这些特征与世界上一些典型的灰色片麻岩特征相一致。采用单颗粒锆石化学法测定的本区紫苏花岗岩的生成年龄为2461±1Ma和2477+85-71Ma。此后紫苏花岗岩又经历了1800Ma左右的后期退变质和变形的改造。由于后期改造使部分岩石发生Pb丢失,产生了2274Ma的不确切年龄。
摘要:广泛分布于云南老王寨金矿、与金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密切共生的煌斑岩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部分经历了矿化作用,根据岩石的蚀变程度及是否矿化可将本区煌斑岩发成新鲜(弱蚀变)、蚀变、矿化三种。质量平衡方程对煌斑岩蚀变、矿化过程中元素活动规律的计算结果表明,引起本区煌斑岩蚀变的流体为一种含过渡元素、新石元素、挥发性元素和亲硫元素(或成矿元素)的富硅、铝碱性流体,这种流体可能是本区煌斑岩石浆演化到晚期分异出来的产物;引起本区煌斑岩矿化的为富含K2O、CaO、CO2、F、Cl、S、As、Sb、Au、Ag等元素的流体,这种流体具有多源性。
摘要:本文报道了南秦岭印支期(—200Ma)宁陕岩体群中8个花岗岩类岩体的Pb、Sr、Nd同位素组成。宁陕岩体群花岗质岩石以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初始(87Sr/86Sr)t比值变化于0.70495—0.70908之间,εNd(t)值变化于-2.41—-8.55之间,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1.20—1.71Ga之间,从该岩体群的东部到西部,呈现εNd(t)逐渐降低而TDM逐渐增高的规律变化。宁陕岩体群的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南秦岭的深部地壳,在岩浆源区中,类似南秦岭耀岭河群的基性火山岩占有主要比例,南秦岭较古老的地壳物质仅有少量参与,然而,从该岩体群的东部到西部,这种古老地壳物质参与比例逐渐增高。根据花岗岩对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的指示,佛坪穹窿的深部地壳主要由垫托于佛坪群之下的晚元古代基性岩浆物质组成。从该穹窿的东部到西部,地壳深部含有古老地壳物质的比例逐渐增高,由此反映佛坪穹窿的深部地壳物质呈现出东西分带,具南北向构造,这不同于佛坪穹窿地表浅部物质的环形分布特征。
摘要:山东诸城地区榴辉岩出露在构造混杂带西北缘,榴辉岩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分布于片麻岩之中,经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得出,榴辉岩原岩玄武质岩晚期分异产物,其形成环境岛弧。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88.35℃,P=2.5GPa,榴辉岩的形成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摘要:作者在山东金岭杂岩体内发现了一种由尖晶石-刚玉-碱性长石组成的富铝碱质交代岩。此类岩石以往国内未曾有过报导,实属罕见,根据该岩石产出的地质,岩石及岩石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这类富铝碱质交代岩的形成机理,其成因独具特色,明显不同于由粘土矿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杂刚玉,可能是岩浆晚期富含碱质组分(Na2O+K2O)的伟晶岩流体与杂岩体内中石炭纪的粘土岩,粘土质岩碱或粘土质角央等捕虏体作用时形成的交代产物。
摘要:砷铜矾(Parnauite)在197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 1984年笔者在广西德保矿区也发现了这种矿物。笔者发现的这种矿物有两种形态,即纤维状和薄片状。纤维状砷铜矾的化学成分为(%): CuO 58. 69, As2O517. 41, SO36. 54, FeO 0. 86, SiO20. 08, (H2O 17. 70),其理想分子式为: Cu9(AsO4)2(SO4) (OH)10·7H2O,与美国产出的砷铜矾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而薄片状砷铜矾的化学成分为(%): CuO 56. 09, As2O518. 39, Al2O30. 21, FeO 0. 40, SiO20.56, SO35. 20, CO23. 83, H2O+14. 40,总量为99. 08,其理想矿物分子式为: Cu9(AsO4)2(SO4) (CO3) (OH)8·6H2O,这与美国所产出的砷铜矾有一定的差别。该矿物呈翠绿色至灰绿色,透明,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硬度H=2。薄片状砷铜矾的实测比重Dm=3. 33,计算比重Dc=3. 35,二轴晶负光性,Np=1. 709,Nm=1. 732,Ng=1. 738, 2V=54. 63°。纤维状砷铜矾的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与美国砷铜矾基本一致。薄片状砷铜矾的主要衍射强线为14. 85(100)、10. 45 (15)、7. 20 (10)、6. 46 (12)、4. 55 (60)、4. 03 (20)、2. 867 (17)、2.818 (10);斜方晶系,空间群为P2122,单晶晶胞参数为:a=14. 92°A,b=14. 28°A,c=6.02°A,计算的晶胞参数为:a=15. 052 (18)°A,b=14. 320 (7)°A,c=6. 002 (6)°A,Z=2。
摘要:本文对我国福建,江西,河南等地某些典型玄武岩和部分安山岩以及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的白榴响岩质玄岩进行了熔融,结晶,淬火实验研究,总结了斜长石,白榴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磁铁矿等实验矿物的形态特征,探讨了微晶矿物,骸晶矿物和维晶矿物的生长学机制,阐述了矿物晶体形态与结晶温度,生长速度及熔浆SiO2含量的关系。
摘要:针碲银金矿产于北岭金矿的晚期矿化阶段,赋存于梳状排列网脉状的石英中,与自然金伴生。矿物组合为针碲银金矿-自然碲-碲铅矿-自然金-石英和针碲银金矿-碲镍矿-碲铅矿-石英。自然碲、碲镍矿、碲铅矿在针碲银金矿中呈包裹体产出。针碲银金矿呈柱状、板状、粒状晶形,聚片双晶,具强非均质性及双反射和反射多色性,Hv50=216—219 kg/mm2。其化学成分: Ag10. 58%—12. 36%, Au 23. 70%—24. 51%, Te 61. 67%—62. 30%,含少量As、Cu、Zn、Fe和Ni,分子式为AgAu1.0494—1.2691Te4.215—4.9182。X射线衍射的强线有: 3. 054 (85), 2. 153(31), 1. 984 (18),晶胞参数:a0=8. 9502°A,b0=4. 4973°A,c0=14. 7063°A,β=145°58′。在成矿溶液中Au和Te呈络合物运移,在温度低、硫逸度低、偏酸性及大气水参与的条件下,发生金的富集成矿作用。针碲银金矿及其它碲化物是北岭金矿晚期矿化阶段的特征标志,对寻找大型火山岩浅成热液碲化物型金矿具有重要的意义。